最新消息:家谱在线知识堂上线了~

华夏姓氏起源之肖姓起源

姓氏起源 0评论 标签:, , ,

萧,又名荻,或名荻蒿、牛尾蒿、艾蒿、香蒿。似白蒿,白叶茎粗科生,多者数十茎,有香气,古文香与芗通,也名芗蒿,而艾无香气,萧与艾是两种不同的植物。萧可以供祭祀,也可以作点明之物。在商朝,商王的儿子被封在萧,其名曰子萧.就是因为那个地方到处生长着萧,后来在此建立了萧国。

古萧国古址在今安徽萧县。至今萧县仍产大艾萧,每逢端午节,家家门首皆插艾萧,有香气。艾萧也可以灸疡疮、消肿,是一种药材。萧人以艾萧为氏族原始图腾,因为萧在祭祀中的用途,而祭祀在古代是氏族活动中最肃穆而隆重的,所以古人创造这种草的图形时,就用甲骨文中的肃,上加草头组成,形成了氏族的名和族徽。

萧入定居的地方称萧,建成的城堡称萧邑,最后建立了国家和产生了姓。

汉族萧姓的来源主要有两大支:赢姓、子姓。

第一支出自赢姓。远祖可追溯到4 000多年前“五帝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。少昊氏族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的一支,其后裔皋陶在尧舜时掌管刑法和司法。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,因助大禹治水有功,而得姓赢。伯益的后裔孟夸的后代被封在萧。亲商的赢姓萧国在今安徽萧县西北。西周初,少昊氏族的后裔徐、奄十七国联合武庚及三监叛乱,周成王命周公旦东征讨伐,赢姓萧国灭亡,子孙以国为氏。周公旦把萧国遗民封给其子伯禽,伯禽是鲁国始祖。外逃的萧国子孙被迫南迂于今江西樟树市西的萧水,一支向西迁移到湖南湘江上游的潇水,一支向东迁移到浙江萧山,赢姓萧氏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。

第二支源自子姓。周成王时,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,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,史称宋公,以奉商祀。微子启为商朝末帝纣王之兄,在平定武庚版乱中有大功。春秋初由河北赵县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,即今河南商丘。传到宋湣公时,公元前682年宋国猛将南宫万杀湣公叛乱,公子御说逃奔萧,宋戴公之裔乐大心平定叛乱,公子御说继位为宋桓公,乐大心因功被封于萧,史称萧叔大心,子爵萧国为宋国附庸。春秋末公元年,子姓萧国灭于楚国,子孙以国为氏。子姓萧氏的历史有2700年。

外族基因的融入

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。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,北方战争纷乱,政权更迭频繁,中原百姓南逃,外族入居华北。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,北方萧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。北宋北部的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族、乙室已氏族、回鹘族的述律氏族、奚族石抹等五个氏族全部改姓萧氏,成为辽国第一大姓,北方地区的萧姓一下就增加了许多;到元朝时华北和中原的这部分外族全部成为汉族。清朝满洲八旗舒穆禄氏族的一部分、伊喇氏族集体改为汉姓萧氏,伊喇氏族的先民出自辽国的移剌氏族,在北宋时已有一部分改为萧姓,而舒穆禄氏族的先民出自奚族的石抹氏族。南方萧姓中融入外族基因发生在明清时期,涉及的重要的有关民族有苗、瑶、壮、土家、傣族等,南方的土著中的萧姓最早来自中原地区南下的萧姓汉民,加入土著后逐渐土著化,并形成了土著中的强大派系,在南方地区汉化的过程中很多土著的萧姓又回到汉族。

“萧”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姓氏,三千年来,萧氏族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。萧氏家族既产生了贵为九五之尊的帝王,也曾出过无数名臣大将,对中国传统文化卓有贡献的萧氏文人学者,更是史不绝书。

1977年,史学家李栋明,在《东方杂志》上发表了一篇姓氏统计的论文,该文将张、王、李、赵、陈、杨、吴、刘、黄、周等姓氏列为华人中最大的十个姓,并指出它们占华人人口的百分之四十,约四亿人;徐、朱、林、孙、马、高、胡、郑、郭、萧等姓氏则被列为紧跟其次的十个大姓,占华人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。另一份姓氏人口统计表明,萧姓为中国人数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,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九,在姓氏序列中排名居第三十位,其中尤以湖南、江西、四川、湖北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等省为最,六省萧氏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萧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。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,还是从当代人口姓氏统计比例来看,萧姓都是一个有着相当影响、不可忽视的姓氏。本书力图以大

历史的眼光,从一个个萧氏家族着手,追寻萧氏先人的丰功伟绩,探讨萧氏的起源、发展和流变。

(一) 寻根探源

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。小到一家一姓,大到一国,都不能不知晓自己的根源自何处。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一半。中国的姓氏渊源大多都很古老,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,经历了战乱、迁移、改朝换代,以及避讳改姓、避难改姓、姓氏改革等等,姓氏都变得极为复杂,其真正的出处、源头也都变得相当模糊,需要详细考证。萧姓也是如此。关于萧姓的起源,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。

1.伯翳

此种说法最早见于《路史》。《路史》为南宋学者罗泌所撰,它将萧姓的起源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禹夏之际。据《路史》卷十六《小昊》和卷二十五《国名纪》所载,古代有一个善训鸟兽的部落,因其栖居于”赢”地(《史记·秦本纪》称:”伯翳为舜帝掌管牲畜,牲畜繁殖很多,所以获得土地的封赐,受赐姓赢。”赢姓原是少吴得之于赢水,后伯翳为舜调驯鸟兽,鸟兽多驯服,为表彰其功德,舜便将赢邑赐予他,并赐姓赢氏,以示承继少吴之血统。),故被称为赢部落或赢姓部落。该部落的始祖伯翳(另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和《秦本纪》又分别写作益和柏翳),是唐虞之际有名望、有功德的十一个臣子中的一位,曾佐舜调驯鸟兽,鸟兽多驯服。到了夏王朝时,伯翳的后裔孟亏也和他的始祖一样善于驯服鸟兽,立有大功,被夏王封土于”萧”,于是孟亏又以国名为姓,改称”萧孟亏”。孟亏的后人遂沿用这一姓氏。

《路史》又说:”萧,孟亏封徐之萧,汉故县,属沛。”古萧国位于今安徽萧县西北地区,而少昊之地或伯翳栖居之所位于今山东兖州一带,两地相距不远,都属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文化圈。这样看来,孟亏作为伯翳之后封于古萧国而改姓萧氏是完全有可能的。

一千多年后,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,据汉代经学家、史学家刘向的《列仙传》记载,秦穆公时出了一位能够吹箫引凤的萧姓人物。此人名叫萧史,善于吹箫模仿凤凰鸣啼,吸引孔雀、白鹤等在庭院中翩翩起舞。秦穆公仰慕萧史的高名,就把自己的女儿弄玉嫁给了他。从此夫唱妇随,形影不离。萧史每天都教弄玉吹箫作凤鸣,经久不辍。于是鸾凤和鸣,声声动耳,数年后果然有凤来此。秦穆公喜出望外,特为此事,造了一座凤凰台。夫妇俩整日在台上吹箫引凤不肯下来,突然有一天,这一对萧氏夫妇,一个乘龙,一个跨凤,相伴飞升而去。因此秦人就在雍宫中建了一座凤女祠,里面经常有箫声传出,后人遂赋诗一首:萧史妙吹,凤雀舞庭;赢氏好合,乃习凤声;遂攀凤翼,参翥高冥;女祠寄想,遗音载清。”乘龙快婿”的典故即出于此。

这虽然是一个玄妙离奇的传说,却未必是空穴来风,说明驯鸟一族曾确实存在过,而且作为一个驯鸟高手,萧史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后裔。

清人编著的《姓氏考略》和《姓氏辩误》都把伯翳作为萧姓最早的源头之一,并说:”伯翳之后孟亏,作土于萧,是为萧孟亏。”很多人也都认同这一说法。

2.殷商遗民

根据史学家的考证,萧姓的另一源头,可远溯到三千七百年以前的殷商时代。《姓氏考略》说:”萧氏,殷旧姓也。望出兰陵广陵。”为什么说萧为殷旧姓呢?这还要从周灭商后对”殷民六族”的处置说起。

周武王灭商后,为安抚商朝遗民,分封纣王儿子武庚为殷侯,留在商都。同时,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视武庚。第二年武王病逝,成王诵继位。但成王年幼,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辅政。这就引起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的不满,武庚又从中离间,一时说周公有野心、想篡夺王位的谣言大起,引起了成王和大臣召公爽等人的疑虑。武庚乘机串通管叔、蔡叔、霍叔,联合东方的奄、徐、蒲姑等国起兵反叛。周公身处内外交困之境,他恳切地向召公作了解释,表明自己决无篡位的野心,消除了召公的误解,稳定了周王室阿部。随后,周公带兵东征,经过三年的苦战,杀武庚、管叔,放逐蔡叔,罢黜霍叔,灭掉了东方五国,平定了叛乱。平定叛乱后,周公一方面加大力度分封姬姓子弟建立诸侯国,藩屏周室;另一方面,大力削弱殷商遗民势力,将子姓及其支属从殷商的旧地迁徙到别处,分予各个封国。其中鲁国作为周初封国中地位最重要、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分到了”殷民六族”。

据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载:周成王时,分封给鲁国”殷民六族”,即条氏、徐氏、萧氏、索氏、长勺氏、尾勺氏,”使率其宗氏,辑其分族,将其丑类,以法则周公”;分封卫国”殷民七族”,即陶氏、施氏、繁氏、铸氏、樊氏、饥氏、终葵氏等。

与封国相对应,”殷民六族”的实力可能较为强大。这里萧氏作为殷人的身份出现,也是第一次作为一个宗族的面孔出现,它说明了萧氏的存在、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。但是他们与古萧国有没有联系,又有何种联系,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可得而知了。但有一点很明确,”殷民六族”中的萧氏肯定是今天萧姓的源头之一。

周初,萧氏一族被从殷商王畿河南安阳一带迁到鲁国后,很有可能就在鲁地繁衍生息,并不断壮大,成为后世萧氏的极为重要的族源之一。汉王符在《潜夫论·志氏族》中就认为汉初功臣第一的萧何和后来的儒学大师萧望之都是”殷民六族”的后裔,不能说毫无道理。

3.萧叔大心

《世本》称:”子姓有萧氏。”子姓为殷人国姓,这是说萧姓为子姓分支,或者也可以认为萧姓出自子姓。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说得更详细:”萧氏出自姬姓,帝喾之后。商帝乙庶子微子,周封为宋公,弟仲衍八世孙戴公生子衍(kan),字乐父,裔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,N-于萧,以为附庸,今徐州萧县是也,子孙因以为氏。”这就是今天关于萧姓起源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,即萧姓始祖是宋公微子裔孙大心。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一段极为精彩的历史故事。这段历史在《左传·庄公》和《史记·宋世家》中均有记载。春秋庄公十一年(前684),宋国入侵鲁国,两军在乘丘交战,宋国大将南宫长万素以勇猛著称,不料却被鲁庄公的暗箭射中,随即被鲁军上将生擒,致使宋师尚未站稳阵脚就已溃败。战事结束后,宋国请求归还战俘,南宫长万得以回到宋国。有一次,宋闵公戏谑地对南宫长万说:”原来我敬重你,因为你是员虎将;而今你却做了鲁国的俘虏,我不再敬重你了。”南宫长万听了既感惭愧,又很愤怒。二年后(前682)的秋天,宋闵公与南宫长万等人外出打猎,途中因事争执,闵公又以被鲁俘虏之事侮辱南宫长万,南宫长万怒不可遏,就遮蒙泽(今河南商丘县北)杀了宋闵公。随后,南宫长万回到宋国都城(今河南商丘市南),又杀了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,改立公族子游为君。

至此,宋国大乱。公子御说逃奔毫邑(今河南商丘市北约五十里),南宫长万派弟弟南宫牛和将军猛获率军围攻毫邑。其他诸公子逃奔到萧邑(今安徽萧县西北)。宋国宗室、萧邑执政大心率群公子请来曹国救兵,先奔赴毫地解救了公子御说,在激战中杀死了南宫牛,猛获逃奔卫国。既而,大心又率军攻人宋国都城,杀了子游。南宫长万见大势已去,逃奔到陈国。大心与诸公子、大臣便立闵公之弟公子御说为君,是为宋桓公。随后,宋国从陈国、卫国要回罪魁祸首南宫长万与猛获,皆烹醢处死,叛乱至此平息。

于是后来便有大心因功,被封于萧,子孙以封地为氏,萧姓由此发展而来的说法。宋人郑樵在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也说:”萧氏,子姓。杜预日:古之萧国也。其地即徐州萧县是也,后为宋所并。微子之支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,封于萧,以为附庸。”就是说殷人微子的支裔大心被封于”萧”,从而”以国为姓”产生了萧氏。

在大心的最初封地、今天的萧县之地,还流传着一个有别于正史的南宫长万叛乱的说法。背景基本相同,也是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,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,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。有一天,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(古代的一种赌局),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。长万看着她们说:”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,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!”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,听了这话很不高兴,就嘲笑南宫长万说:”像你这种曾被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?”一句话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,他顿时恼羞成怒,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。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,另立公子游为君。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。萧邑大夫大心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,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,又到曹国请来援军,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,平息了这次内乱。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,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,称为萧叔,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,称萧姓。后者可能由前者演绎而来,但都说明了一个萧氏后人大都认同的事实:萧姓发源于萧国,萧叔大心为得姓第一人。

后来,据《左传》记载,宣公十二年(前597)冬,楚国伐萧,战争打得相当残酷,萧人虽也显示了一定的力量,然终不敌楚国,最后”楚子灭萧”,楚国占领萧地。不过没多久,萧邑又回到宋国,直至战国时期,萧邑才归属楚国。

萧叔大心以封地为姓,改姓萧氏,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萧姓第一人,即萧姓的始祖,其后萧姓家族在续家谱时基本上都追溯到这里。汉应劭的《风俗通义》和唐宪宗朝宰相李吉甫编撰的《元和姓纂》均赞同这种说法。《风俗通义》记载道:”宋萧叔以讨南官长万有功,受封于萧,列附庸之国。汉相国萧何即其后。”《元和姓纂》也说:”宋微子之后,支孙封于萧,萧叔大心子孙有功,因邑命氏焉,代居丰沛,至不疑为楚春申君客。”

综合以上诸书记载可以得出,萧氏是出自古代宋国的公族,而当时的宋国,是由殷商后裔微子所创,以奉汤祀。萧国又是微子支裔大心所建,那么萧氏的渊源,可追溯到商汤。

将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比较,可以发现,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把萧姓作为子姓的分支,即殷商的后裔。但是”殷民六族”中为何会有萧姓,或者说为何在殷人的子姓里会出现一个萧氏呢?笔者认为应该从”萧”的本意上找寻,这里又有了萧姓产生的第四种说法。

4.祭祀说

“萧”本义是一种草。据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说:”萧,艾蒿也。”《尔雅注》也称:萧荻,即蒿。都认为”萧”是一种叫蒿的草。据《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》和《高级汉语辞典》解释,蒿是一种两年生或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,叶如丝状,呈羽状分裂,有特殊的气味,花小,为黄绿色。古人对这种草有着特殊的感情,在他们的诗歌或文章中经常会提到这种草,如《诗·王风·采葛》:”彼采葛兮,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!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!彼采艾兮!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!”《诗.雅·鹿鸣》:”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。”这种草是用来做什么呢?

萧、荻、艾均为蒿类草本植物,古人采集它们可能有两种用途:御寒取暖和祭祀。结合《周礼·甸师》”共(供奉,进贡)萧茅”,可知祭祀的可能性较大。所以,”萧”作为蒿草最初.大概是用来祭祀的。现在一些节日还用到蒿草,如五月端午,除了划龙船、吃粽子外,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人们还在家里的每一道门上插一大把蒿草,作为辟邪之用。

古代祭祀是最为重要的活动,它有祭天祈福和祭祖保平安的双重涵义,所以国家对它十分重视。每一活动、每一个细节都要由专人负责,如周灭商后,举行祭天仪式时就有毛叔郑奉明水,卫叔傅礼,召公爽赞采,师尚父牵牲。平时祭祀,也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请出、摆放某一仪器,或喂养专供祭祀所用的动物,或采集祭祀时所特需的某种植物。这些专业的负责人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家族,这些家族就以所从事的职业为姓。如前面提到的”殷民六族”中的”长勺氏”、”尾勺氏”,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祭祀时摆放酒器的氏族。所以,萧氏也可能有一支来自于专门负责采集祭祀时所用的”萧”草的氏族,经过漫长的发展,他们便以”萧”为姓。当然这也是一种推测。

5.契丹萧氏

少数民族契丹萧氏也是今天萧姓的源头之一。这一支在辽金历史上影响较大,在《辽史》上占有很大的篇幅。辽代契丹族人主要有”耶律”和”萧”两种姓氏,这种”姓氏止分为二”的局面,至辽朝灭亡一直保存着,此种社会现象为历代王朝所未有,在中国各少数民族史上也很罕见。

当代学者蔡美彪先生在《试说辽耶律氏萧氏之由来》一文中指出,辽代契丹族的两大姓,并非古老的氏族或胞族的称谓与部落名称,而是在氏族部落解体后,族内互通婚姻的两大集团分别采取的共姓。当阿保机家族推翻了原来遥辇氏八部世选为汗的旧制,建立契丹帝国后,遂以耶律氏取代遥辇氏作为这一通婚集团共同的姓氏。而另外一个婚姻集团审密氏的族名并没有改动,仍然沿袭旧称,只是把它新译为”萧”。就是说原契丹族二个通婚集团,遥辇氏八部改用耶律姓氏,审密氏二部的姓氏新译为”萧”。那么,究竟何时辽朝在契丹族中普遍推行萧姓呢?根据蔡美彪先生的考证,契丹审密集团以汉译萧氏为姓,当始于辽景宗初年。景宗睿智皇后(承天后)出自契丹审密集团拔里氏之少父房家族,父思温辅立景宗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称景宗有疾,国事皆决于睿智后。景宗死后,扶立幼帝圣宗,称承天太后摄政,以韩得让为辅佐,参用汉法改制,实行汉化。萧太后之声名,远播于汉地。审密集团以汉译萧氏为姓,始于景宗、睿智后执政时期,颇合情理。同时与宋奄鹅使往来,也提出了确立汉姓的必要。事实是否如此,有待于更多的史料发现。

转载请注明:家谱在线知识堂 » 华夏姓氏起源之肖姓起源

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!